老年癡呆最後是怎麼去世的?醫生嘆:人走前「身體會有3徵兆」

中國一家「省人民醫院」神經內科外面的樓道,劉阿姨拎著保溫杯,攥著一份剛出的腦核磁片子,小聲問了值班的實習生:「醫生,我媽是不是快不行了?她已經認不出人,也吃不了飯了。」劉阿姨看起來四十出頭,頭髮簡單挽成一個髻,穿著洗得發白的運動服,眼裡一圈圈青黑色,這番話問出口後,手在衣角上來回搓著,一下又一下,像是在跟自己較勁。

說到老年癡呆,大多數人只知道記憶力減退、說話含糊,想到的都是病人拄著拐杖,在人群中走丟的樣子。但很少有人真的清楚,老年癡呆發展到最後,身體會經歷怎樣的變化?又會如何走到生命盡頭?這個病表面上是腦子壞了,本質上是整個身體控制系統慢慢癱瘓,直到生命悄悄斷掉...到了晚期,老年癡呆病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,不是腦出血,也不是器官癌變,而是嚴重感染。

美國梅奧診所一項覆蓋8500名癡呆病人的研究指出,超過64%的老年癡呆患者、最終是死於肺部感染,主要是吸入性肺炎。因為隨著認知和吞咽反射的衰退,病人進食時容易嗆咳,小量食物和口水進入氣管,細菌趁機在肺部生長,引發嚴重感染。肺泡結構破壞,氣體交換功能下降,最後導致缺氧和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。這種進程很快,往往只需要短短幾天。

另一個極易忽視的問題是營養崩潰!隨著認知功能的衰退,病人喪失了主動進食的意願,而吞咽困難更是令進食危險叢生、且痛苦不堪。很多家屬以為,只要給病人打流食就行,但沒這麼簡單。晚期老年癡呆患者的胃腸動力嚴重下降,食物進入胃裡,不一定能順利被消化吸收,反而容易增加反流和吸入性肺炎的風險。

美國「國家老齡醫學會」在一份共識指南中明確指出,對晚期癡呆患者,插鼻飼管或者胃造口餵養,不能顯著延長生存期,反而會提高感染、褥瘡、誤吸的風險。身體營養供應崩塌,肌肉大量萎縮,免疫力崩壞,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身體一點點枯萎...第三個徵兆,是全身性植物狀態,這個階段病人幾乎不再有自主活動能力,眼神呆滯,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。四肢僵硬,肌張力異常,常常伴隨大小便失禁。

因為長期卧床,血液循環受阻,皮膚局部供血不足,容易形成大面積壓瘡。壓瘡一旦發生,很快感染擴散到深層組織,甚至進入血液循環,導致敗血症。據「歐洲老年病學協會」的數據,晚期癡呆患者中,壓瘡相關的死亡率高達12%。而且這個過程非常痛苦,病人雖然表面麻木,但其實在無聲中承受著極大的生理折磨。

大腦不僅負責記憶和語言,更是調控呼吸、吞咽、排尿、心跳這些最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。每一條神經迴路損壞,都像是拆掉一塊重要的支撐磚石,整個生命大廈逐步塌陷。到生命末期,病人身體內的失衡已經無法用藥物或者外力修復,只能順其自然地走向終點。大家普遍以為,老年癡呆越晚發現,死亡越快,但大量數據卻顯示,真正影響壽命的,不是診斷的早晚,而是併發症的管理。

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追蹤了3127例阿茲海默症患者,發現早期診斷和規範照護的患者,平均生存期比延誤診斷者長了約3.2年。這裡的關鍵,不是藥物的奇蹟,而是護理的細節——預防誤吸、保護皮膚、避免過度用藥、維持基礎營養。換句話說,延長生命的,不是科技,而是耐心和規矩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晚期老年癡呆患者、往往出現一種隱蔽的代謝紊亂:體內慢性脫水。因為患者吞咽障礙、喝水減少,再加上意識障礙,不能感知口渴,很多時候即便周圍人提供水,也不會主動喝。慢性脫水導致血液濃縮,血壓下降,腎臟灌注不足,加速腎功能衰竭。這種慢性脫水不是通過打點滴、能簡單解決,長期打點滴反而增加水瀦留和心力衰竭的風險。正確的策略是少量多次、口服補水,但這在實際照護中極難做到。

再講一個很少被提起的現象,就是晚期老年癡呆患者「體溫調控能力」的喪失。正常人體溫調節依賴下丘腦,當神經退行性損害波及這一區域時,患者容易出現體溫異常。有的表現為低體溫,四肢冰涼,代謝速度進一步下降;有的則是體溫忽高忽低,像是發燒但查不出感染源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團隊發現,在晚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中,超過35%的人在死亡前六個月內、出現過不可解釋的體溫波動。這種變化往往是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一個信號。

有人問,晚期老年癡呆到底有沒有「搶救」的必要?醫學界的共識越來越傾向於,尊重自然過程,避免無謂的侵入性治療。加拿大阿茲海默症護理指南明確指出,晚期癡呆患者應優先考慮舒適護理(palliative care),減少干預,注重症狀控制。更深層的問題是,很多家屬在看到親人生命垂危,內心糾結,既怕放棄得太早,又怕救治得太痛苦,這種矛盾讓臨終決策變得異常困難。

真正困住人的,不是醫療資源的有限,而是對死亡必然性的無準備。老年癡呆不是突發性疾病,而是一條緩慢而確定的下坡路,每個照顧者都應該被告知,這條路的終點,不是奇蹟,而是平靜接受。美國2019年一項調查顯示,接受專業臨終關懷支持的老年癡呆患者,其家屬滿意度比未接受干預的高出68%。不僅病人臨終更平靜,家屬的心理創傷也明顯減輕。這說明,好的死亡不是自然發生,是需要有準備、有方法去引導的。對此,您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區一起討論!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