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日清明!牢記「吃3樣、喝2湯」應季調養身體 千萬「忌1事」才保全家安康

清明時節雨紛紛,萬物生長正當時。老祖宗常說「春養肝、夏養心」,這個節氣最該調養肝氣、健脾祛濕。分享幾道廚房小白也能輕鬆上手的食療方,順應自然規律,吃出健康好氣色!

一、吃3樣:接地氣的「春季三寶」

1. 山藥:健脾養胃「神仙菜」

切幾段鐵棍山藥,和紅棗、小米一起煮粥,黏黏滑滑的口感自帶甘甜。老一輩總說「春天吃山藥,勝過喝參湯」,脾胃舒服了,身體才有勁兒。

2. 菠菜:補鐵明目「翡翠葉」

焯水後涼拌或煮湯,加點枸杞更營養。清明前後菠菜最鮮嫩,富含葉綠素和維生素,給熬夜看手機的眼睛「充充電」。

3. 薺菜:祛濕消腫「野菜王」

剁碎和豆腐做羹,清香撲鼻。老話說「三月三,薺菜當靈丹」,它含鈣量比牛奶還高,特別適合濕氣重、容易浮腫的人。

圖/翻攝自 大紀元

二、喝2湯:清潤不膩的「黃金搭配」

1. 百合蓮子銀耳湯

銀耳泡發撕小朵,加百合、蓮子慢燉出膠,最後撒幾顆桂圓。這湯潤肺又安神,晚上睡不踏實、總咳嗽的人連著喝一周,能感覺喉嚨清爽不少。

2. 鯽魚豆腐湯

鯽魚煎至兩面金黃,加開水、嫩豆腐和薑片,大火煮出奶白色。蛋白質豐富又好消化,老人小孩都愛喝,還能增強免疫力。

圖/翻攝自 香哈菜譜

三、忌1事:別讓身體「倒春寒」

清明前後早晚溫差大,最忌「過早換薄衣」。尤其別露腳踝和腰腹,老一輩常叮囑「寒從腳起」,穿好襪子、護住肚臍,避免寒氣入侵引發關節痛或腹瀉。

小貼士:

• 泡腳時加艾草或生薑片,驅寒又助眠。

• 晨起梳頭100下,疏通頭部經絡,整天神清氣爽。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