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癡呆最後是怎麼去世的?醫生嘆:人走前「身體會有3徵兆」

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追蹤了3127例阿茲海默症患者,發現早期診斷和規範照護的患者,平均生存期比延誤診斷者長了約3.2年。這裡的關鍵,不是藥物的奇蹟,而是護理的細節——預防誤吸、保護皮膚、避免過度用藥、維持基礎營養。換句話說,延長生命的,不是科技,而是耐心和規矩。


Advertisements

值得一提的是,晚期老年癡呆患者、往往出現一種隱蔽的代謝紊亂:體內慢性脫水。因為患者吞咽障礙、喝水減少,再加上意識障礙,不能感知口渴,很多時候即便周圍人提供水,也不會主動喝。慢性脫水導致血液濃縮,血壓下降,腎臟灌注不足,加速腎功能衰竭。這種慢性脫水不是通過打點滴、能簡單解決,長期打點滴反而增加水瀦留和心力衰竭的風險。正確的策略是少量多次、口服補水,但這在實際照護中極難做到。


Advertisements

再講一個很少被提起的現象,就是晚期老年癡呆患者「體溫調控能力」的喪失。正常人體溫調節依賴下丘腦,當神經退行性損害波及這一區域時,患者容易出現體溫異常。有的表現為低體溫,四肢冰涼,代謝速度進一步下降;有的則是體溫忽高忽低,像是發燒但查不出感染源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團隊發現,在晚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中,超過35%的人在死亡前六個月內、出現過不可解釋的體溫波動。這種變化往往是生命即將走向終點的一個信號。


Advertisements

有人問,晚期老年癡呆到底有沒有「搶救」的必要?醫學界的共識越來越傾向於,尊重自然過程,避免無謂的侵入性治療。加拿大阿茲海默症護理指南明確指出,晚期癡呆患者應優先考慮舒適護理(palliative care),減少干預,注重症狀控制。更深層的問題是,很多家屬在看到親人生命垂危,內心糾結,既怕放棄得太早,又怕救治得太痛苦,這種矛盾讓臨終決策變得異常困難。


真正困住人的,不是醫療資源的有限,而是對死亡必然性的無準備。老年癡呆不是突發性疾病,而是一條緩慢而確定的下坡路,每個照顧者都應該被告知,這條路的終點,不是奇蹟,而是平靜接受。美國2019年一項調查顯示,接受專業臨終關懷支持的老年癡呆患者,其家屬滿意度比未接受干預的高出68%。不僅病人臨終更平靜,家屬的心理創傷也明顯減輕。這說明,好的死亡不是自然發生,是需要有準備、有方法去引導的。對此,您有什麼看法?歡迎留言區一起討論!
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


Advertisements

回首頁

2/2

Advertisements

編輯精選推薦 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