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過B型肝炎的人!研究指出「即使是輕症康復」肝癌風險仍增加:身體這一處已失衡
「你覺得我爸這個歲數了,還需要查B型肝炎抗體嗎?他年輕的時候得過,但沒住院,也沒吃什麼藥,自己就好了。」
Advertisements
問這話的是個在市醫院腫瘤科實習的男生,他爸53歲,工地幹活的,喝酒不少,吃飯也不規律,年輕時B型肝炎「自癒」過。
這孩子眉毛擰在一塊,說這話時還特意把手機翻給值班醫生看,是今天下午看到的一篇研究推送。
其實這個問題不稀奇,很多人覺得感染過B型肝炎的人,只要恢復了,沒什麼症狀了,那就等於好了。
但現在不少研究告訴人們,這事沒那麼簡單。
只不過大家關注的焦點老是繞著肝癌風險轉,卻很少有人真正理解,肝癌風險增加,和身體其他系統的狀態,其實是捆在一塊兒的。
比如有個冷門但特別紮實的思路:腸道微生態失衡。
Advertisements
這個說法聽上去像是和肝臟關係不大,但真不是那麼回事。
過去幾年裡,有不少研究都在說,肝臟的免疫狀態和腸道的菌群狀況其實是聯動的,甚至可以說是密切綁定的。
感染B型肝炎後,哪怕症狀輕、很快恢復,機體在應對病毒過程中肝-腸軸就會受到擾動,細菌代謝產物、腸道屏障完整性都會出問題。
等到表面上恢復了,但腸道菌群沒法完全回到健康狀態,就容易留下「慢火慢燒」的炎症根基。
這個火雖然小,但常年存在,給肝臟癌變開了一條路。
研究裡講的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是短鏈脂肪酸的產量變化。
Advertisements
原本這些物質可以有效調節免疫系統、抑制肝臟炎症,但有B型肝炎病史的人,短鏈脂肪酸的合成和利用通路會被削弱,特別是丁酸的水平明顯偏低。
這個變化在好幾項腸道菌群測序研究裡都重複出現過,基本坐實了肝病康復後腸道功能依舊紊亂的現象。
也就是說,哪怕臨床指針恢復正常,腸道和肝臟之間的這條通路,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狀態了。
偏偏這個變化不容易感知,但在免疫系統、慢性炎症反應、甚至脂代謝方面影響極深。
2022年發表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上的一篇研究,追蹤了約18,000名B型肝炎病毒暴露者,發現那些在感染後未接受正規腸道調節干預的人。
五年內發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(NAFLD)的風險,比對照組高出近34%。
這個數字在不同年齡層波動不大,甚至40歲以下人群也顯示出明顯風險提升。
而NAFLD又被反覆證明是肝癌發生的獨立高危因素,這樣一來,B型肝炎康復和肝癌之間的這條「看不見的通路」就變得更加清晰了。
另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是代謝激素的受損適應機制。肝臟不僅是代謝器官,還是很多激素合成和調控的樞紐。